■ 鄧子昂 彭慧
中華文化影響力
健全文化事業(yè)、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體制機制,推動文化繁榮,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》指出,健全文化事業(yè)、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體制機制,推動文化繁榮,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。
新世紀以來,Z代際成為主流,東南亞華裔青少年也成長為當地社會重要群體之一。此類人群大部分為25歲以下,是網絡時代國外出生和(或)成長并入籍、有中國血統(tǒng)的二代(及以上)華人族群。他們自幼浸潤于多元文化、數字媒體之中,有著不同于早期華僑華人的文化歸屬與意識。近年來,一系列出海的中華文化,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,多元化展現新時代中國文化的自信與活力,不斷加強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。筆者來到東南亞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越南四國進行了相關調研。
當下東南亞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基本情況
本次調研對象主要為華語學校學生、大學生及教師等,采取量表性問卷與半結構性訪談,最后收集問卷有效樣本超過1800個、深度訪談案例73例,呈現以下特征。
首先,在地生活中,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情況呈現以下變化。一是語言方面,掌握中文人數比例及使用頻率較高,但不能直接顯示其對中華文化認同度高。此群體學習過中文人數占比高達97%,使用中文和祖籍方言頻率也較高,總是使用和經常使用占66.2%。但由于調研對象多為華語學校學生,98.9%由學校及家長安排學習中文,因此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。第二,日常生活中,中華文化相關活動參與人數比例較高,但參與頻度很低,反映其生活中與中華文化有一定接觸,但深度與主觀能動程度不高。從人數比例上看,學習過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知識的華裔占比為76.2%。參與過春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或廟會、游神、祭祖等傳統(tǒng)活動占比84.1%。參加過相關興趣活動,如書法、國畫、武術等人數占56.7%。然而,對春節(jié)等傳統(tǒng)活動參與頻度不高,日常生活中書法等相關興趣活動參與頻度較低。
其次,網絡生活中,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群體偏愛使用中國App。一是中國App使用人數比例高。其中視頻類App占比最多,高達78.5%。手游、電子商務以及社交類平臺也占較高比例,如原神、小紅書等。二是中國App體驗感較好,且與當地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感呈正相關關系。統(tǒng)計顯示,他們對中國App滿意程度與喜愛程度均居于較高值,設計與內容符合其生活需求,而且樂意通過使用中國App加深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了解。不少人在文化認同方面認為,使用中國App有助于其加強和祖籍地之間的聯(lián)系;在情感傾向方面認為,在網絡上會因某個人的華人身份而對其產生好感;在文化傳播方面認為,愿意通過網絡向非華人宣傳中華文化。分析可知網絡生活中使用中國App體驗感越好,中華文化認同感越強。
再次,祖籍地跨國活動參與與其中華文化認同間也有顯著正相關關系,中國文化吸引力明顯。一是近年來參加回訪活動及有意愿者人數比例提升。問卷顯示,有623人來過中國,愿意去祖籍地探訪的有492人,比例較高。二是參加回訪活動后印象好、認可度高,且有力推進了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。問卷中,六項認可度均值都較高,分別為:會推薦其他人前往中國、如果再有去中國訪問的機會會盡力抓住、如果到中國旅游或生活會很快適應、如果未來因為工作原因需要在其他國家居住會選擇中國、如果聽到對中國不利的新聞會感到壓抑、認為去中國旅游本地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是外國人。分析可知祖籍探訪認可與其中華文化認同的關系密切?;卦L正向作用明顯,可促進其對中國的親近感。
目前東南亞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特征
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(fā)現,當下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群體文化認同有以下特點。
一是當地華裔青少年群體文化認同為雙柱多元型。這是傳統(tǒng)離散族群意識與新時期Z時代青年文化意識相結合的表征。雙柱即在地文化認同與本族群文化認同“雙柱并立”且不分主次,絕大多數華裔青少年對自身雙重身份沒有內在沖突感,“兩種文化都好,如果是中華文化也會有親近感”是普遍認識。多元則表現為數字時代青年文化身份的多樣性與碎片化,他們在不同群體中尋找認同與歸屬感。不少受訪者表示線上生活豐富多元,不僅喜愛使用中國App,海外流行軟件也經常使用,其生活中呈現的社會關系與文化歸屬較復雜,“交友遍天下”是常見現象。
二是日常在地生活中,其雙柱認同中的中華文化認同正在不斷衰減。調查表明,語言掌握比例高不能說明其中華文化認同強,語言學習功利性更為突出,其文化傳承功能式微。而現實生活中雖然馬來西亞等國此類文化活動數量不少,但其參與相關活動頻次較低,主觀意愿及感興趣程度不高。
三是此群體受中國App影響較深,其線上生活中對中華文化認可度高。中國出海東南亞各類App深受歡迎,其正向文化效能明顯。如,小紅書為一二線城市精致女性華裔白領或學生喜愛,抖音在城鎮(zhèn)或農村華裔青少年當中普遍流行,B站是華裔大學生或高知人群的知識搜索引擎,各類游戲產品則為不少華裔青少年提供休閑娛樂。內容上,大多擯棄宏大敘事,涉及經典再造、生活方式、多元文化、異域風情等內容,在文化傳播及涵化方面作用顯著,其內附的文化觀點、態(tài)度對此群體的中華文化認知與歸屬感有明顯增強作用。
四是不少華裔青少年通過實地探訪改變對中國印象,中華文化吸引力不斷提升。近年來華裔青少年參與各類回訪活動比例不斷提高,大部分對回訪態(tài)度呈兩種正向態(tài)勢,一是沒有來過中國的群體對此感興趣,他們普遍認為祖籍地是“很遙遠”的地方,但心向往之,需要機會實踐。二是訪問過中國的人群均表示感受好、感觸深,進一步提升了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。
總之,隨著在地化程度加深,當代東南亞華裔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中華文化認同衰減難以避免,但網絡中與中國App的深度接觸以及近年來火熱的回訪活動很大程度減緩了這一趨勢。中華文化魅力無限,正以嶄新方式、多元渠道輻射廣大海外華裔人群。
?。ㄗ髡哙囎影簡挝粸槿A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,彭慧系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)
原標題:新時代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
責任編輯: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