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走基層·自貿港奮斗者
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
近日,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燈籠高掛、年味濃郁。該院研究生劉袁媛背著背包,快步走進了研究院大樓,來到位于三樓的實驗室,繼續(xù)棉花黃萎病抗性基因的研究。
資料圖:俯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。
“實驗材料不等人,科研創(chuàng)新過程中,任何滯后都可能導致機遇的喪失,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持續(xù)攻關。”劉袁媛說。蛇年春節(jié),這位來自新疆的“海南專項”研究生,放棄返鄉(xiāng)與家人團聚,堅守實驗室,加快推進棉花田間材料的處理,繼續(xù)探究部分基因對棉花黃萎病抗性的影響。
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的大樓里并不冷清,來自斯里蘭卡的該院博士后薩琳達·桑達馬爾·帕哈拉吉也在奮戰(zhàn),伏案查閱資料、文獻,為撰寫學術論文做準備。
2019年,薩琳達·桑達馬爾·帕哈拉吉來到中國留學。完成博士學業(yè)之后,他懷揣著“讓更多人吃飽飯”的夢想,于2024年6月來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從事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。“三亞建有世界上最大野生稻種質資源圃,是世界野生稻的基因寶庫,良好的實驗設備、宜人的氣候優(yōu)勢、匯聚的創(chuàng)新資源,給予水稻新品種選育得天獨厚的條件。我希望在這里培育更多的高產(chǎn)水稻,為世界糧食安全作貢獻。”薩琳達·桑達馬爾·帕哈拉吉說。
下載心儀的文獻,打印出來后仔細閱讀,薩琳達·桑達馬爾·帕哈拉吉不時在重點部分做出標記。“斯里蘭卡野生稻資源豐富,期待可以加強國際合作,從中挖掘更多野生稻獨特的基因,推動育種創(chuàng)新。”他說。
穿著白大褂走向位于負一樓的人工氣候室,在架子上成排擺放的棉花幼苗前駐足,劉袁媛拿出抗生素,小心翼翼地均勻涂抹在幼苗綠色葉片表面,逐一對材料進行初步篩選。
“利用基因沉默技術,我們通過表型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有沒有差異,如果有差異說明該基因可能參與抗病的過程。然后對該過程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分子檢測,探究該基因參與的具體過程以及它的調控機制及網(wǎng)絡。”手上的活不停,劉袁媛簡單介紹著實驗的內容。
“如今海南高度重視科技創(chuàng)新,南繁硅谷建設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平臺,每個人都是奮斗者、貢獻者。”熟練地完成實驗,劉袁媛稍微整理了白大褂,快步走向電梯,三樓實驗室的工作還在等著她。實驗室內,火熱的工作場景與熱鬧的新春氛圍交織,這個春節(jié),假期科研“不打烊”。
?。êD先請笕齺?月4日電)
原標題: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科研人員堅守科研一線 春節(jié),我和“育種”有約
責任編輯:郭微微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南海網(wǎng)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