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南日報》2025年01月06日 009版
在文化傳承的長河中,總有一些瑰寶因種種原因而被時光塵封,它們或是深藏不露的學術秘籍,或是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。但也總有一些人孜孜不倦致力于拂去塵埃,露出它們的光彩。臨高語研究、族譜研究,承載著海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是研究海南社會變遷、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環(huán)。黎錦的絣染、反面織、反面繡等獨特工藝,展現(xiàn)了黎族人民的智慧與創(chuàng)造力;黎族民歌旋律悠揚、歌詞質(zhì)樸,訴說著黎族人民的生活與情感。讓我們將目光投向這些絕學,攜手努力,傳絕藝、繼絕學,讓海南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奪目。
記錄鄉(xiāng)音 守護方言
海南大學辛世彪教授的學術專著《<薩維納的臨高語詞匯>整理與研究》,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(fā)行。薩維納是20世紀法國飲譽國際的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,100年前,他登陸海南島,開始了他的學術之旅,先后在瓊4年多時間。
有人喜歡登山探險,有人喜歡行走天下,自稱“天涯記音人”的辛世彪,教學之余鐘情田野調(diào)查和案頭工作,調(diào)查研究海南的語言和方言,一晃20多年過去了。
探照譜牒 尋根問祖
2024年3月,“海南民間遺存珍稀族譜文本的收集、整理與海上絲綢之路人口遷徙路線研究”項目(以下簡稱研究項目)被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“冷門絕學”研究專項,為海南族譜保護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。
黎錦絕活 驚艷世界
黎錦,以其絢麗多姿的紋樣圖案和顏色搭配驚艷世界。制作黎錦,不僅考驗織者的審美能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更考驗其對復雜技法的掌握能力。在黎族傳統(tǒng)紡染織繡技藝中,有一些學習難度較高、掌握人數(shù)較少的技藝,比如絣染、反面織、反面繡等。正如“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”,采用這些技藝織造的黎錦,精美絕倫,即便在黎族聚居區(qū)也難得一見。
無字民歌 聲聲不息
古歌、勞動歌、儀式歌、情歌、生活歌……在海南島的黎族聚居區(qū),黎族群眾每逢喜慶的日子必唱歌,內(nèi)容豐富、曲調(diào)眾多的黎族民歌如同奔騰不息的河流,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。
然而,因為黎族沒有文字,當?shù)氐母枨荒芸靠诳谙鄠鳎A粝聛淼南嚓P史料很少,這給黎族民歌的研究、保護、傳承帶來挑戰(zhàn)。如何將這種“無字民歌”的文化薪火傳下去?我省有關部門、黎族民歌傳承人、專家學者和社會組織進行了探索。
責任編輯:曾令瑾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(wǎng)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